2011年11月22日 星期二

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英語Wikipedia)是一個基於Wiki技術的全球性多語言百科全書協作計劃,同時也是一部在網際網路上呈現的網路百科全書網站,其目標及宗旨是為全人類提供自由的百科全書──用他們所選擇的語言來書寫而成的,是一個動態的、可自由存取編輯全球知識體。
維基百科全書,自2001年1月13日上線[1],2001年1月15日正式成立,由維基媒體基金會負責維持,截至2011年11月時,維基百科條目數第一的英語維基百科已有360萬條條目,而全球所有282種語言的獨立運作版本共突破1900萬條條目,總登記用戶也超越2960萬人,而總編輯次數更是超越10億[2],而根據知名的Alexa網路流量統計排名,維基百科目前為世界網站流量排名第七大網站(頂峰時為第五大)與第一大無廣告網站[1]。大部分頁面都可以由任何人使用瀏覽器進行閱覽和修改,而維基百科的普及也促成了其它計劃,例如:維基新聞、維基教科書等計劃的產生。雖然Wiki技術產生對這些所有人都可以編輯的內容準確性的爭議,但如果所列出的資料來源可以被查證、審查及確認,仍會受到各界一定的肯定。

目錄

  [隐藏

[编辑]歷史

主條目:維基百科歷史
維基百科的第一代標誌
維基百科的第二代標誌
維基百科的第三代標誌
維基百科最初的構想是在吉米·威爾士拉里·桑格和一位電腦程式設計師Ben Kovitz於2001年1月2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次談話中最早提出的。Kovitz當時是wiki程式的協作開發者之一(目前仍是),當他在晚餐中向桑格解釋wiki的概念時,桑格立即發現wiki可能是建立一個更開放的百科全書計劃的技術。在此之前幾個月,桑格和他的老闆威爾斯,Bomis, Inc.的總裁兼CEO,討論過如何透過建立一個更開放、輕鬆的計劃來協助Nupedia的發 。
因此桑格立即說服威爾斯在Nupedia中建立一個wiki,於是Nupedia的第一個wiki於1月10日上線,不過在Nupedia的編寫人員中遇到極大阻力。因此一個以「維基百科」(Wikipedia)命名的新計劃於1月15日在wikipedia.com正式啟動。[來源請求]
在科技站點Slashdot的三次報導後,維基百科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此外Google一天也會帶來上千人的新流量。英文維基百科2001年2月12日達到1,000頁,9月7日達到10,000條條目。在計劃的第一年,有超過20,000條條目被建立,平均每月1,500條。2002年8月30日,已經有40,000條條目,成長的速度從計劃之初就在平穩增長。
隨之而來的就是國際化的維基百科,2001年5月,13個非英語維基百科版本計劃開始(包括了阿拉伯語中文 [註 1]荷蘭語德語世界語法語希伯來語義大利語日語葡萄牙語俄語西班牙語瑞典語)。到九月,又有三個語言版本加入了維基百科大家族。到了該年度末,挪威語等另外三個語言版本也宣布成立。
2002年2月,由 Edgar Enyedy 領導,非常活躍的西班牙百科編輯者們「移居」前去西班牙網路百科進行編輯,理由是未來可能會有商業廣告及失去主要的控制權。同年十月,在維基百科參與者 Daniel Mayer(maveric149)及其他參與者試圖重新整合兩個計劃,但是Enciclopedia Libre的參與者投票決定,在維基百科能夠提出一個團圓提案之前,反對重新整合。然而,Enciclopedia Libre的使用者不排除在未來重新合并的可能性,並且希望繼續與維基百科保持聯繫。這場紛爭也引起了關於非英語維基百科版本的角色的廣泛討論,並且直接導致了非英語維基百科的幾項重大改革。
也經常有破壞者存取維基百科並大肆破壞該計劃,通常這些破壞都很快被修復,但是對英文維基百科首頁的不斷破壞最終導致首頁被「保護」,以確保只有管理員可以對其進行修改。
2002年3月,使用者ID24開始在英文維基百科發表許多極左文章,關於他的激烈討論最終導致嚴重的人身攻擊,吉米·威爾士最後於2002年4月禁止ID24對維基百科進行編輯(但允許繼續瀏覽)。而經常在德國歷史相關的文章中發表親右翼觀點,並且導致多次爭論的使用者「Helga」,則在2002年9月被禁止編輯維基百科。
2002年8月,在吉米·威爾士宣布他將不會在維基百科上刊登商業廣告之後不久,維基百科的位址域名)從wikipedia.com變為wikipedia.org。
同年10月,Derek Ramsey(Ram-Man)開始使用機器人軟體(bot)自動添加有關美國城市的資訊。這些文章都是自動從人口普查報告中產生的。同時,類似的程式還用於部分其他議題。
2002年12月,姐妹計劃維基詞典(Wiktionary)正式開始;它的宗旨是建立一個所有語言的詞典。它與維基百科在同一個伺服器上執行,使用同樣的軟體。
2003年1月,維基百科開始支援TeX數學公式顯示,代碼由Taw編寫。
2003年1月22日,英文維基百科達到了10萬條條目的里程碑,並再次被Slashdot報導,兩天之後,當時第二大的維基百科,德文維基百科,也達到了1萬條條目里程碑。

[编辑]特點

本身有不少引人注意的特點,而這些特點使得維基百科與傳統的百科全書有所區別。

[编辑]文檔授權協議

在2009年以前,在維基百科發布材料的任何部份或全部都是使用GNU自由文檔許可證,維基百科將自己定位為一個包含人類所有知識領域的百科全書,而不是一本詞典網路論壇或其他任何商業性質的網站。
2009年5月21日,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決定將文檔授權協議切換到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License (CC-BY-SA),這一決定於2009年6月15日起生效。

[编辑]Wiki系統

維基百科計畫本身也是一個Wiki,允許了大眾的廣泛參與,維基百科是第一個使用Wiki系統進行百科全書編撰工作的協作計畫。

[编辑]內容開放

維基百科是一部內容開放的百科全書,內容開放的材料允許任何第三方不受限制地複製、修改,它方便不同行業的人士尋找知識,而使用者也可以不斷增加自己的知識從而充實自己。

[编辑]版權歸屬問題

維基百科所有的文字內容在GNU自由文檔許可證下發布,它受到自由軟體基金會的領袖、自由軟體運動的先驅理察·斯托曼博士的大力支援,斯托曼博士是少數幾個在維基百科或Nupedia[註 2]開始之前就提出編撰一個自由的百科全書的人士(可參考他的論文,The Free Universal Encyclopedia and Learning Resource)。

[编辑]語言版本

希伯來語的維基百科首頁
幾個主要語言的維基版本的條目穩步增長
維基百科有許多語言版本,值得注意的是雖名為「版本」(Edition),但各語言版本的運作其實皆是「獨立進行」的,即編輯、撰寫時並不受到任何其他語言版本的影響與牽制,相同主題的條目也沒有強制要從其他語言的維基百科中翻譯過來。隨著編輯者們所得之資訊來源、文化及價格觀等因素的不同,各語言版亦可能呈現資訊、數據、風格不一等現象,例如日語維基百科有較高比例的未註冊用戶、中文維基百科對於政治議題相對敏感等。
維基百科鼓勵跨語言的編輯者進行「人工翻譯」,但不允許使用軟體或網路自動翻譯的文章,不過大多數不同的語言版本具有相同政策規範,例如「中立的觀點」,但其中可能有部份細節上的差異,條目文章和圖片在不同語言版本間可供分享,早期是以跨語言鏈結(InterWiki)的方式分享,後來轉為使用維基共享資源(Wikimedia Commons),在大部分的語言版本中,翻譯過來的文章僅佔條目總數的一小部份。
根據Wikistats的 維基百科統計,截至2011年11月時,全球所有維基百科版本的總條目數與編輯次數分別超過1,800萬條與11.0億次,而英語維基百科en.wikipedia.org/)的總條目數與編輯次數就分別佔了維基百科總條目數與編輯次數約19%與41%(超過365萬條與4.5億次),其餘的81%及59%則由其他各語言的維基百科分佔,而根據知名的Alexa Internet網路流量統計網站的排名,維基百科目前為世界第七、美國第六大網站(英語版),也是世界第一大無廣告網站。[1]
以下列出條目數30萬以上的維基百科語言版本(截至2011年10月10日,最新數據請參見 維基百科統計):
  1. 英文        (3,763,000)
  2. 德文        (1,297,000)
  3. 法文        (1,159,000)
  4. 義大利文      (848,000)
  5. 波蘭文       (835,000)
  6. 西班牙文      (834,000)
  7. 俄文        (776,000)
  8. 日文        (772,000)
  9. 荷蘭文       (758,000)      
  10. 葡萄牙文      (700,000)
  11. 瑞典文       (412,000)
  12. 中文        (379,000)
  13. 加泰羅尼亞文    (354,000)
  14. 烏克蘭文      (319,000)    
  15. 挪威語書面) (314,000)
  • 100萬條條目以上:3個
  • 50萬條條目以上:10個
  • 10萬條條目以上:39個
  • 5萬條條目以上:54個
  • 1萬條條目以上:104個
  • 維基百科總數:282個
  • 總條目數:1986萬,條目數前15名語言版本的總條目數:1352萬,共佔總條目數的68%。
  • 請注意,條目數僅是比較不同語言版本間規模的一種形式,條目質量(品質)與實際參與編輯的用戶數同樣重要,例如在某些語言版本中,具有大量的條目都是小條目小小條目。另外,某些語言版本已登記的總用戶數雖然較少,但實際參與編輯的總用戶數較多,使得總條目數相較起來反而較多,其增長速度相對也較快,例如俄語版已登記的總用戶數僅有中文版的66%,但實際參與編輯的總用戶數則是中文版的2.3倍,因而總條目數為中文版的2倍。2006年1月時,中文版超過俄語版1千條條目;2011年8月時,俄語版超過中文版40萬條條目。

[编辑]守則

這些守則使整個計劃能夠平穩並卓有成效地展開,以下只是其中的一些守則。
  1. 由於參與者擁有不同的意識形態與背景,來自於世界不同的角落,維基百科試圖使它的文章客觀、公正。這並不是說要以「一種」客觀的觀點來表述,而是公平地呈現一個議題所有的觀點。
  2. 所有參與者都要遵守的重要的命名常規
  3. 維基百科人使用「討論頁」來討論如何修改文章,而不是在文章中討論。至於一些會影響到很多條目的議題則放在元維基中討論。
  4. 有一些不受歡迎的文章,因為它們嚴格地來講並不是百科全書的條目。
  5. 維基百科社群有許多受廣泛支援的規則必需遵守。其中最受支援的一條規則是:「如果規則讓您感到緊張和有壓力,讓您不想再參與維基,那麼就忘掉這些規則,做些關於您自己的事兒吧!」[註 3]
  6. 觀點不得有任何形式的偏向性。

[编辑]參與計畫人員

維基百科創始人吉米·威爾士
維基百科創始人拉里·桑格
起初,2000年3月吉米·威爾士(Jimmy Wales)經營的網路公司Bomis,推出一個線上百科全書計劃— NupediaWikipedia的前身),聘請拉里·桑格全書擔任該百科全書的主編,但兩個創立維基百科的人,吉米·威爾士和拉里·桑格 ,喜歡將自己看作是負責防止計畫走回頭路的普通參與者。
在計畫的最初幾年,桑格是一個受僱用的帶薪職員。他的工作是管理維基百科(和Nupedia);當有意見分歧時,他有權在聽取各種意見後作出最終決定。但是隨著資金的短缺、與他人間的矛盾等種種原因,2002年3月1日桑格最終辭職,不過他依然參與維基百科計劃。此後即維基百科即沒有所謂受雇帶薪的主編。
吉米·威爾士及全體維基百科人,現在負責桑格之前的部分工作。為維基百科作出過貢獻的其他現在和過去Bomis的僱員包括了Tim Shell,Bomis的創辦人之一,和程式設計師Jason Richey以及Toan Vo。
目前維基百科是由來自全世界的自願者協同寫作,計劃的參與者則稱為維基百科人。參與者不需要具有特殊的資格就能做出貢獻,只需要書寫關於既有知識的條目文章;這表示無論是任何年齡、來自何種文化或社會背景的人都可以撰寫維基百科條目。每個人都能夠自由的添加資訊、參考資料來源或註釋,只需要符合維基百科的編輯方針,並且達到一定的標準與原則。不符標準或引發爭議的資訊可能會被移除。在眾多熱心且自發性的參與者加入下,已發展成目前全球最大的線上百科全書[3]
參與編輯者不需要擔心在添加資訊時會不小心破壞維基百科,因為其他的編輯者會適時的提出建議或修復錯誤,而維基百科所使用的軟體也經過精心設計,修復編輯錯誤是十分容易的工作。在世界所有的維基百科計畫中,都歡迎所有人勇於編輯條目,以協作的方式對維基百科作出知識貢獻。

[编辑]審核機制

維基百科是個民主制精英制獨裁制的混合。通常大部分的內容,由一般的維基人討論、修改,通常為民主的形式。維基百科的系統裡同時有資深的維基人擔當管理員,負責清除破壞及封鎖惡意破壞者之帳戶。非常敏感的議題,則由吉米·威爾士最後把關[4]
2009年8月,維基百科宣佈未來網民的內容將不會全部收錄,而是會先由有經驗的管理員審核[5] 。

[编辑]軟體和硬體

維基百科巴黎機房伺服器
MediaWiki的標誌
維基百科所採用的wiki軟體版本是由 Clifford Adams 編寫的UseModWiki(第一版)。2002年1月,維基百科開始在PHP wiki軟體上執行,並使用MySQL資料庫。Magnus Manske 還特別為維基百科專門寫了很多功能(第二版)。之後不久,隨著人流的增加,網站速度明顯下降,到了幾乎無法編輯文章的地步。對軟體的一些修改只能應付暫時之需。然後Lee Daniel Crocker從頭開始重寫了整個程式;從2002年6月開始,一個新的程式開始執行(第三版)。Brion Vibber從此開始負責修補及維護程式以及資料庫。目前所用軟體稱作MediaWiki
2005年1月,維基百科執行在佛羅里達州的39個伺服器。直至2005年9月,伺服器的數量已增至100多個,分佈全球四個地方。到了2008年2月,已經有300台伺服器在美國佛羅里達州,26台在荷蘭阿姆斯特丹,23台在南韓首爾。[6]
2008年10月之前,維基百科服務器的作業系統主要是採用紅帽Linux技術,但維基百科基金會於2008年10月9日宣布,旗下400多台伺服器陸續將改用Ubuntu Linux的方案。[7]
目前維基百科採用的網頁服務器軟體為Apache,資料庫是Mysql

[编辑]評價

隨著維基百科規模的增大,對維基百科的批評也逐漸增多,其中主要的批評有:維基百科人人可編輯,缺乏權威,不夠可靠;維基百科伺服器響應過慢;維基百科的編輯代碼過於複雜,阻礙了一般使用者參與編輯;維基百科經常體現集體偏見;維基百科上複雜的人際互動,妨礙了維基百科的基本宗旨等。
目前由於維基百科也正對社會產生影響,許多研究生的論文會參照維基百科的內容。某些媒體或政論節目也會引述維基百科的內容。

[编辑]榮譽

  • 維基百科目前在知名網路流量統計網站Alexa的排名中,排名全球第七,美國第六(截至2011年11月[1];而美國市場研究公司尼爾森2010年3月的統計是美國第十[8]
  • 入選中國《南方人物周刊》「10年100個讓我們生活更美好的東西」,並被該刊評價道「維基百科是網際網路領域最早的『眾包』概念實施者,同時,它也是市場調研公司和要寫論文的畢業生們最大的福音。」[9]
  • 根據2010年7月美國密西根大學商學院執行調查的美國顧客滿意指數(ACSI)顯示,在以100分為滿分的統計中,維基百科在社群媒體網站中滿意度最高,達到77分;其次是YouTube的73分、Facebook的64分和MySpace的63分。[10][11]

[编辑]審查

  • 雖然維基百科保持自己的中立性,但仍受到不少國家的審查和封殺,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伊朗敘利亞等國家,尤其是政治和宗教類的詞條。

[编辑]其他相似計畫

以下是其他相似技術的網路百科全書計畫,而維基百科也常常被拿來與以下的計劃做比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