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2日 星期二

微軟


微軟公司Microsoft CorporationNASDAQMSFT港交所4338)是一家總部位於美國的跨國電腦科技公司。以研發、製造、授權和提供廣泛的電腦軟體服務業務為主。[1][2] 總部位於美國華盛頓州雷德蒙德,最為著名和暢銷的產品為Microsoft Windows作業系統Microsoft Office系列軟體。
公司於1975年由比爾·蓋茲保羅·艾倫創立。初期主要為艾爾塔8800發展和銷售BASIC解釋器,在1980年代中期憑藉MS-DOS家用電腦作業系統市場上取得長足進步,後來出現的Windows使得微軟逐漸統治了家用桌面電腦作業系統市場。同時微軟也開始擴張業務,進軍其他行業和市場:與NBC合資建立MSNBC,拓展有線電視新聞業務;建立MSN門戶網站以及英卡特多媒體百科全書;計算機硬體市場上,微軟鼠標及XboxXbox 360ZuneMSN TV家庭娛樂設備也在不同的年份出現在市場上[1]。公司於1986年首次公開募股(IPO),此後不斷走高的股價為微軟締造了四位億萬富翁和12,000位百萬富翁[3][4][5]
伴隨公司的強大,微軟也越來越受到批評和指責,並且數十年來從未間斷。拒絕交易和捆綁銷售等做法招致壟斷和不正當競爭的訴訟。美國司法部歐盟委員會根據反托拉斯法均對微軟做出過不利裁定[6][7]

目錄

  [隐藏

[编辑]歷史

主條目:微軟歷史
參見:Microsoft Windows的歷史

[编辑]1975–1985: 起步

[编辑]1985–1995: 首次公開募股(IPO)、OS/2及Windows

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茲
微軟總部
1985年8月,微軟和IBM開始合作開發一款不同以往的作業系統OS/2.[8] 。1985年10月20日,微軟推出了首款Microsoft Windows的零售版,最初作為其DOS系統的圖形拓展版本[9]。1986年公司上市募股,首日以21美元上市,28美元收盤。股價的顯著上升為微軟締造了4位元億萬富翁以及12,000位百萬富翁[4][10][5] 。
1987年,微軟終於為原始設備製造商提供了首款OS/2版本[11]

[编辑]首次公開募股(IPO)

微軟於1986年3月首次上市募股(IPO)。股票迅速躥升至每股29.25美元的頂點,停盤時達到了每股27.75美元。此前,蓋茲擁有市值達2,470萬,佔到公司45%的股份,阿倫則擁有25%,[12] 股票的躥紅,使得微軟市值達到5億200萬,蓋茲身價也由此上升到2億3千4百萬,微軟的兩位創建人蓋茲和阿倫,瞬間成為富豪巨鱷[13]

[编辑]後募股時期

[编辑]1995–2005: 網際網路與法律議題

[编辑]2006–2008:Windows Vista及其他

[编辑]2009至今:Windows 7

微軟於2009年5月5日在官方網站提供build 7100版本供任何人下載。
Windows 7 build 7600截圖
7月發佈Windows 7 RTM ,10月22日份發佈零售版

[编辑]2010年:Kin

微軟於2010年4月12日上午在舊金山舉行記者會,發表新一代智慧型手機。微軟新手機以「Kin」命名。[14]

[编辑]部門結構

[编辑]企業開發平台產品及服務部門

包括 Windows 用戶服務處、伺服器暨開發工具處、MSN 事業處。

[编辑]商業部門

[编辑]娛樂及設備製造部門

[编辑]「生態體系」

微軟公司試圖在其產品周圍建立「生態體系」,以為其產品以及品牌增值。

[编辑]軟體產品

微軟生產的軟體產品包括了很多的種類:

[编辑]遊戲軟體

[编辑]網路產品

  • 1990年代中期,微軟開始將其產品線擴張到計算機網路領域。微軟在1995年8月24日推出了線上服務MSN。MSN是美國在線(AOL)的直接競爭對手,也是微軟其他網路產品的主打品牌。
  • 1996年,微軟以及美國的廣播業巨擎NBC聯合創立了MSNBC,一個綜合性的24小時新聞頻道以及在線新聞服務供應商。
  • 1997年末,微軟收購了Hotmail,最早以及最受歡迎的webmail服務商。Hotmail被重新命名為MSN Hotmail,並成為.NET Passport,一個綜合登入服務系統的平台。
  • Windows Live Messenger是一個即時通訊程式,由微軟在1999年推出,是美國在線的AOL Instant Messager(AIM)、ICQ的主要競爭對手。
  • 2011年5月10日,宣布以85億美元併購Skype

[编辑]硬體產品

雖然微軟總體上是一家軟體公司,它也生產一些電腦硬體產品,通常用來支援其特殊的軟體商品策略:
  • 早期的一個例子是微軟滑鼠,用來鼓勵更多用戶使用微軟作業系統的圖形用戶介面(GUI)。由於使用GUI而不用到鼠標是很罕見的,因此鼠標的流行會幫助更多用戶使用Windows。微軟確立了IntelliMouse(中鍵帶滾輪的鼠標)鼠標標準,新增的滾輪方便了用戶在瀏覽網頁時上下翻頁。
  • 微軟還售賣遊戲桿等遊戲硬體產品。
  • 公司還購買了網際網路設備公司WebTV,以支援其MSN網際網路服務。
  • 2001年公司推出的Xbox遊戲機標誌著公司開始進入價值上百億美元的遊戲終端市場,這個市場之前一直由新力公司任天堂兩家公司主導。
  • 2005年微軟推出Xbox的後繼機種Xbox 360,雖然其主要的競爭對手新力公司的PlayStation 3遊戲機由於數次延期至2006年11月發售,但由於缺貨與日本的消費慣性等各種因素,Xbox 360的初期推廣並不很順利,但仍在一年後PlayStation 3(PS3)推出前賣出了1000萬部的銷售量。[來源請求]Xbox 360由於設計缺陷導致3紅問題也引起了玩家的不滿,最終在壓力下微軟承認了3紅事實,並實行3年免費更換服務。
  • 2006年11月14日微軟推出Zune可攜式媒體播放器,並開始在美國上市。[來源請求]
  • 2008年微軟將為一級方程式賽車(F1)所有車隊供應統一規格的行車電腦系統。[來源請求]
  • 2010年微軟推出Kinect體感拾取器,初期僅作為遊戲機Xbox360的外設裝備。

[编辑]培訓

主條目:微軟認證
微軟創立了多所培訓中心,旨在訓練出一批低成本、只精通微軟產品的僱員。最著名的就是MCSE考核(全稱「微軟認證系統工程師」)。雖然MCSE確實認證對微軟產品的熟悉程度,它卻並不是一個工程師的考核。一些苛刻的評論人員將MCSE稱作「必須諮詢那些有經驗的人」(Must Consult Someone Experienced)。
主條目:微軟MVP
MVP(Most Valued Professional)為微軟為在電腦社群中有傑出成就人士而設之獎勵,為微軟有關產品提出建議。每年度四次選出有關不同產品之地區性代表。現時在香港有10多人有該榮譽,而在全球則有3000餘人。一年一度在西雅圖之嶧會為該組織之最具權威會議。[15]

[编辑]微軟中國研發集團

微軟中國研發集團於2006年1月18日正式宣佈成立,由微軟亞洲研究院微軟亞洲工程院、微軟中國研發集團戰略合作部,以及分佈於北京、上海、深圳的多個產品研發機構組成,集團以矩陣式架構統一和協調微軟在中國所有的研究及開發事務。張亞勤博士任集團主席,張宏江博士任集團首席技術官。

[编辑]微軟亞洲研究院

1998年11月5日,微軟公司在北京成立微軟中國研究院,並於2001年11月1日將其正式更名為微軟亞洲研究院。微軟亞洲研究院是微軟公司在海外開設的第二家基礎科研機構,也是亞洲地區唯一的基礎研究機構。現任研究院院長是洪小文博士。

[编辑]壟斷問題

微軟的Windows產品 壟斷桌面電腦作業系統市場。那些持上述看法的人指出,幾乎所有市場上出售的個人電腦都預裝有微軟的Windows作業系統。
一些觀察家聲稱,微軟作為一個壟斷企業令其競爭對手處境窘困:
  • 一方面,競爭對手不願意承認微軟的壟斷地位。因為在一個被壟斷的市場,只有一家產品或服務的提供商。因此對競爭對手而言,將微軟稱為壟斷者會將自己置於一個失敗者的境地:這樣作等於是否定了自己的存在,或否定了自己能夠生存、競爭的能力。
  • 另一方面,競爭對手又希望將微軟比作壟斷企業,因為這樣做會給自己帶來好處。首先,這有可能導致市場管理者(政府)的介入。其次,被看作是「落水狗」的微軟競爭對手有可能在公共關係上取勝,以刺激銷售。
無論微軟是否是壟斷企業,我們可以肯定的是:
  • 在多數微型電腦軟體市場,微軟是主導企業
  • 這種主導引發很多的不滿。
  • 這種不滿不僅僅只存在於競爭對手中間。

[编辑]微軟的壟斷地位

有人批評微軟試圖利用其在桌上電腦作業系統市場上的壟斷地位來擴大其在其他市場上的市場佔有率,例如網頁瀏覽器Internet Explorer)、伺服器作業系統(Windows NT)、辦公室套裝軟體Microsoft Office),多媒體播放軟體(Windows Media Player)。
在微軟將IE直接附加在Windows作業系統上後,微軟在瀏覽器獲得了非常大的佔有率。正是由於這種行為,微軟被美國聯邦法庭裁定濫用其在美國的作業系統市場的主導優勢。(詳情參見瀏覽器大戰)。
面對這些指控中,微軟認為它只是在滿足客戶需求,提供給Windows使用者免費的瀏覽器(IE)。
也有人批評微軟的商業策略是「包圍再擴展」(embrace and extend)策略。批評者認為微軟試圖在開放、已確立的標準之上加入專利功能,最終達到利用其市場優勢來控制「擴展」的標準。有些人將這種策略稱之為「包圍、擴展再毀滅」(embrace, extend and extinguish)。
2004年3月,微軟公司因違反歐盟公平競爭法,被歐盟委員會要求向競爭對手提供包括視窗作業系統源代碼在內的必要技術資訊,並被處以近5億歐元的罰款,創下歐盟罰款的最高紀錄。
2006年4月24日,歐洲初審法院正式開庭審理微軟公司與歐盟委員會在軟體市場上的爭端。[16]
2007年9月17日,歐洲初審法院裁定,維持歐盟委員會對微軟公司做出的反壟斷處罰決定。[17]
2008年2月,微軟因未能執行2004年歐盟的反壟斷裁決,被歐盟處以8.99億歐元罰款。至此,歐盟已經以違反反壟斷法和未執行反壟斷裁決為名對微軟處以總計16.8億歐元的罰款。微軟也是第一個因不合作態度而被處罰的公司[18]
微軟在中國大陸也遭到有人舉報涉嫌壟斷行為,並提出10億美元的索賠。舉報人在舉報信中說「微軟的全球統一價策略和在作業系統捆綁應用軟體的做法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但中國國家發改委並未受理。[19][20] 而微軟(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張亞勤接受《第一財經日報》獨家專訪時就《反壟斷法》表態:「由於微軟大部份以非正版方式存在,正版產品市場佔有率很小,因此微軟在中國構成壟斷的前提不存在。 」[21] 在一些調查中顯示中國網民使用過番茄花園或類似的修改版作業系統的比例有六成之多,使用原版XP的網民不足一成,[22][23][24]

[编辑]與自由軟體的關係

微軟將自由軟體看作是它可能的主要競爭對手,特別是Linux
為了在桌上電腦市場上鞏固其領導地位,微軟失去低廉價格以及更多自由度—這正是個人電腦快速發展以及微軟自身成功的重要因素。單就價格層面而言,微軟很難與自由軟體相抗衡。有些用戶相信微軟並沒有賦予他們選擇的自由,並且已經從自由軟體找到他們所渴望的自由及開放標準。
傳統的微軟策略,例如購買競爭對手,或者FUD(懼、惑、疑)策略,對於自由軟體而言毫無作用。因為自由軟體無法被收購,自由軟體即使失去了創造它的公司也依然能夠生存。
微軟首席行政執行官史蒂夫·巴爾默已經將Linux稱作一個「堅強的競爭力量……它是非傳統的,自由的,而且很便宜。我們必須告訴人們,為什麼他們所付其實物超所值。我們的產品曾經都很便宜。我們要比Novell甲骨文公司都要便宜。但這次我們不能這樣辦。」(CRN.com報導,2002年6月17日)
巴爾默在一個微軟夥伴的會議上說:「我們曾經十分自豪,自己提供最便宜的產品—我們的價格最低,提供的內容卻最多,不論是Novell,Lotus Software還是其他任何人都比不過我們。但現在我們面臨的,是一個獨特的競爭對手,Linux。對我們這樣的公司而言,這實在是一種新的思考方式。」(VARbusiness 2002年7月15日報導)
對於那些預裝Linux的廉價個人電腦,微軟的反應是他們不會降低Windows的銷售價格。
2003年,微軟成立了平臺策略部門(Platform Strategy),並聘請曾在IBM擔任Linux相關工作的比爾·希爾夫(Bill Hilf)擔任該部門的主持人。該部門的目的是研究開放原始碼軟體,特別是Linux,並加強微軟的軟體與開放原始碼軟體的相容性與互通性,曾邀請Firefox的程式設計師到微軟公司與微軟的程式員共同修正Firefox 2與Vista之間的相容性。此部門讓微軟大幅提升了對於開放原始碼社群的瞭解,有助於日後行銷及產品發展策略,亦慢慢改變微軟與開源社群之間的成見。比爾·希爾夫近幾年多次參加開放原始碼社群的會議,如歐萊禮主辦的Open Source Convention。微軟公司本身亦投入經費成為這些會議的主要贊助商之一。

[编辑]評論

[编辑]「乖小孩」

很長一段時間內,微軟被廣泛認可為一個計算機軟體界裡的的「乖小孩」,提供低廉的軟體以取代原先價格高昂的主流UNIX產品。微軟也因賺入大筆鈔票而受到欽佩。
然而,即使是在早期,微軟被指責故意將其MS-DOS與競爭對手生產的Lotus 1-2-3數據表無法相容。到90年代,微軟是「壞小孩」的看法日益增多。主要的批評意見是他們利用在桌上電腦市場上的優勢不公平地剝削用戶。

[编辑]產品

[编辑]優點

微軟產品的主要優點是它的普遍性,讓用戶從所謂的網路效應中得益。例如,Microsoft Office的廣泛使用使得微軟Office檔案成為文書處理格式的標準,這樣幾乎所有的商業用戶都離不開 Microsoft Office。
微軟的軟體也被設計成容易設置,允許企業雇訓練成本低廉的系統管理員。微軟的支持者認為這樣做的結果是「擁有總成本」的下降。並且因為軟體安裝過程簡化,即使是不具電腦經驗的人也有能力進行安裝。
微軟的軟體對IT產業的經理們在採購軟體系統時也代表了「安全」的選擇,因為微軟軟體的普遍性讓他們能夠說他們跟隨的是被廣泛接受的選擇。這對那些專業知識不足的IT經理來說是一個特別吸引人的好處。

[编辑]缺點

微軟的產品十分倚賴軟體的重複使用。雖然這樣做對快速軟體開發是十分有效的,它卻導致了不同軟體包之間的複雜倚賴關係。這可能導致的後果是──當微軟的瀏覽器程式崩潰時,會導致作業系統的GUI同樣崩潰。
同樣的倚賴關係也意味著大多數微軟軟體的資源能夠在其他微軟的產品上使用。也就是說,大多數程式可以執行其他程式,即使是在不應當發生類似情況時也是如此。例如,嵌入在電子郵件的文檔和HTML中的巨集可以執行程式,允許攻擊者控制用戶的電腦。微軟在安全問題上的立場就是「不被禁止的就是被允許的」(permitted unless forbidden)。
這些問題從專門攻擊微軟程式的蠕蟲以及病毒的氾濫中就可見一二。
上面所提到的關於允許僱用廉價卻未有良好訓練的系統管理員的優點,有可能導致以下問題:
  • 更大的不可靠性,意味著你需要僱用更多的這類管理員。
  • 有可能導致安全漏洞,因為不管使用什麼作業系統,只有受良好訓練的系統管理員才可能提升系統安全性。
  • 微軟的作業系統軟體一代比一代大,且硬體需求度高,必須更新硬體才能執行。
  • 那些系統管理員對其他軟體的維護工作缺乏能力,軟體的選擇受到很大的限制。
微軟的批評者指出執行微軟的產品需要花費更大代價,因為微軟軟體的用戶事實上並不擁有他們所使用的軟體:這對微軟的商業模式是十分重要的。對個人而言,週而復始的升級也需要再花錢購買新的使用授權。

[编辑]安全性

2002年,微軟的多項網路以及網際網路相關的產品在多次出現安全漏洞後被廣受討論。一些惡意的程式設計師不斷利用微軟軟體的安全漏洞搞破壞,例如通過網際網路創造及發佈能夠消耗系統資源或破壞資料的蠕蟲病毒以及特洛伊木馬。這些破壞行為一般的目標是微軟的Outlook以及Outlook Express電子郵件用戶端程式,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IIS)網頁伺服器,以及Microsoft SQL Server資料庫伺服器軟體。微軟認為由於其在網際網路軟體市場上的領導地位,自然而然的微軟的產品會遭到更多的攻擊,因為這些微軟產品被廣泛使用。而有人則反駁說這些攻擊也對準那些微軟並不佔優勢的產品,顯示微軟的產品要比其競爭對手的產品安全。
在一些案例中,微軟的產品為了讓新手更容易使用、設置往往導致了這些蠕蟲及病毒的散播。例如,微軟的Windows作業系統自1995年起就自動隱藏檔尾碼名(檔案副檔名),這樣那些惡意攻擊者往往就能夠讓e-mail收信人打開一些看起來普通卻十分危險的附件(最近版本的Outlook以及Outlook Express禁止接收危險的檔類型,這樣用戶便無法打開)。批評指出微軟是在用軟體的易用性交換安全性。
蓋茲在2002年1月啟動了可信賴計算計畫(Trustworthy Computing Initiative)。他將其形容為一個長期的、全公司性的計畫,以尋找並修正微軟產品中的安全以及洩漏隱私方面的漏洞。在該計畫下,公司會重新評估和設計原先的一些規範及過程,也延遲了Windows Server 2003的上市時間。對可信賴計算計畫的反應各不相同,有觀察家表揚微軟對安全問題的重視,但也提醒公司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编辑]逸事

[编辑]微軟的政治影響力

根據政治反應中心(Center for Responsive Politics,opensecrets.org)網站的數據,微軟在上一次的美國聯邦選舉的政治捐款中,43%給了民主黨,57%給了共和黨

[编辑]微軟造就的億萬富翁

微軟公司中最富裕的幾個人的資產甚至可以傲視許多其他跨國大公司的創始人。在微軟富翁當中進入「十億美元超巨富級」的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